平臺是創新的載體,沒有平臺的創新就是無本之木
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中國要強盛、要復興,就一定要大力發展科學技術,努力成為世界主要科學中心和創新高地?!逼脚_是區域創新體系的重要基礎,是科技創新的重要核心力量,是加速轉化創新成果的重要途徑,是培養創新人才、集聚創新資源的重要抓手。推動創新驅動發展上取得新成效,要牢牢抓住平臺這一載體,發揮好平臺在集聚創新資源、支撐自主創新、轉化創新成果等方面的作用。
歷史經驗表明,美國、日本、德國等國家之所以能在世界取得科技創新領先地位,很大程度上都是依靠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支撐。美國通過組建國家實驗室,開展基礎性、前沿性和戰略性的跨學科研究,從武器研發擴展到能源、信息、材料等重大科學前沿,出現了互聯網等諸多顛覆性技術。日本以立法形式確立國立科研機構的獨特地位和治理機制,使其成為科技研發和產業創新的主要力量,還通過高強度持續支持基礎研究,催生了日本獲諾貝爾獎的“井噴現象”。德國組建了以亥姆霍茲國家研究中心為代表的跨學科綜合性戰略研究機構,以項目為紐帶,形成國立科研機構聯合體。國家實驗室雖然在不同國家名稱各異,但作為一種世界通行的科研基地形式,其任務方向是一致的,即主要圍繞國家使命,從事基礎性和戰略性科研任務,通過多學科交叉協助,解決事關國家安全和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重大科技問題。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量子信息、鐵基超導、胚胎干細胞等科學前沿取得一批重大成果;載人航天、大型客機、深地、深海等領域關鍵核心技術加快突破;5G、自動駕駛、無人快遞等加速走入百姓生活。這些創新成果的取得,都離不開國家實驗室、國家重點實驗室、聯合創新中心等平臺的支撐?,F實告訴我們,全球科技創新能力的競爭,最終要落腳到重大基礎性研究和原始創新能力的比拼上,而國家實驗室、大科學裝置創新平臺是重大科研成果的發源地,是催生原始創新和尖端前沿突破的“利器”。這種創新平臺實體化、大規模運營的優勢,是便于組織管理科研團隊,集聚優勢力量,整合優化科技資源配置,進行優化組合,在重大前沿科技領域快速取得突破,避免各科研團隊各自為政,克服分散、低效、重復的弊端。
對于湖北而言,堅持創新在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必須通過搭建更多高能級的創新平臺,堅持戰略性需求導向,實現更多“從0到1”的突破,推動重要領域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搶占科技創新的制高點。集中建設一批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推進優勢科研力量爭創國家實驗室,全面深度融入新型舉國體制,成為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重要支撐。加快重大科技創新平臺、國家級創新中心建設,立足產業基礎優勢謀劃推進大科學裝置建設,以共性技術平臺賦能產業創新。推進校企合作、校地合作,加快建設體系化、任務型創新聯合體,大力發展新型研發機構,實施“卡脖子”技術攻關工程,形成一批可復制推廣的制度創新成果和領跑型重大科技成果。
人才是創新的動力,沒有人才的創新就是無源之水
“誰擁有了一流創新人才、擁有了一流科學家,誰就能在科技創新中占據優勢?!笔郎弦磺惺挛镏腥耸亲羁蓪氋F的,一切創新成果都是人做出來的。人才是科技創新最關鍵的因素。創新驅動實質是人才驅動。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走創新發展之路,關鍵是集聚創新人才,激發人才創新活力。
湖北是科教大省,現有高校129所,位居全國前列;在校學生超過150萬,每年大學畢業生約40萬人。擁有19個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300多家科研院所。湖北共有“兩院”院士80人,他們是探索未知世界、突破科學前沿、實現技術變革的“領頭羊”,研究領域涵蓋航空、航天、工業、農業、社會發展等國家安全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重點學科領域。湖北人才資源豐富,要把“惟楚有才”的美譽變成“楚才在鄂”的人才優勢,進而轉化為“楚才興鄂”的現實生產力,關鍵在于加快形成一支規模宏大、富有創新精神、敢于承擔風險的創新型人才隊伍,堅持引才、育才、用才、留才系統謀劃、協同用力,重點在吸引、培養、用好、留住人才上下功夫。
人才工作涉及方方面面,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從政策制度環境、產業布局、生態環境、文化環境等方面考量。要進一步解放思想,不斷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破除人才引進、培養、使用、評價、流動、激勵等方面的體制機制障礙,實行更加開放的人才政策,組織實施“楚才興鄂科創人才工程”,建設創新人才高地。圍繞產業培育人才、引進人才,以人才集聚促進產業發展,以產業發展集聚更多人才。加強創新型、應用型、技能型人才培養,推進戰略科技人才、科技領軍人才、青年科技人才、高技能人才等梯隊建設。深入推進大學生留鄂就業創業,積極引進高層次人才和創新團隊,完善安居、子女教育、醫療、社保等人才保障政策。健全以創新能力、質量、實效、貢獻為導向的科技人才評價體系;健全創新激勵和保障機制,構建充分體現知識、技術等創新要素價值的收益分配機制,完善科研人員職務發明成果權益分享機制;加強學風建設,引導科研人才堅守學術誠信;賦予科研機構和人員更大自主權,全力為科研人員加油減負,營造良好的科研環境。
推動平臺和人才相互促進、融合發展
平臺和人才是相互依賴、相輔相成、相互成就的關系。牢牢抓住平臺和人才兩大重點,創建最優平臺,集聚最優人才,推動平臺和人才相互促進、融合發展,才能在創新驅動發展上取得新成效。
平臺依靠人才發揮作用。加快高質量發展,關鍵在人才。沒有一大批高質量的人才做支撐,就很難在創新競爭的格局中保持長遠發展。事實證明,良好的創新平臺,既是創造力、競爭力,也是吸引力。哪里的平臺好,人才就往哪里走,哪里就生機盎然、欣欣向榮。一流平臺,才能聚集一流人才。只有充分尊重市場規律在人才配置中的重要作用,不斷優化環境,搭建好平臺,才能真正種好“梧桐樹”,引來“金鳳凰”,做到“只要你有才華,我來給你舞臺”,構筑起強勁的人才流動“引力場”,引導各類人才服務創新發展。
人才憑借平臺實現價值。平臺既是人才推動地方發展的重要平臺,也是人才實現自身價值和夢想的重要舞臺。平臺需要人才,人才更需要平臺。人才唯有借助平臺融入良好的干事創業環境中,才能施展才華,在服務經濟社會發展中實現自身價值。要繼續加強創新平臺建設,按照擇優扶強、重點跨越的思路,培育打造若干個國內國際一流平臺,形成理論研究和前沿技術的戰略高地、學科交叉和人才匯聚的開放窗口,為人才發揮作用、施展才華提供更加廣闊的舞臺,讓他們人盡其才、才盡其用、用有所成。
湖北要在創新發展中走在前列,就要牢牢抓住平臺和人才兩大重點,建好平臺吸引人才,為人才量身打造平臺,推動平臺和人才相互促進、互相成就。要筑巢引鳳,按照產業發展和自主創新需求,優化各類創新平臺布局和結構,加強平臺發展的體系化設計,構建結構科學、布局合理、產學研結合的創新平臺體系,積極探索“科技創新平臺+企業+項目+人才”培養模式,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圍繞創新鏈、產業鏈打造人才鏈,培養一批創新能力突出的青年科技人才,儲備“高精尖缺”人才,讓各類人才都能人盡其才、有用武之地。圍繞人才鏈,量身打造創新平臺,完善創新鏈、產業鏈,攻克“卡脖子”問題。要遵循市場經濟規律和人才成長規律,為人才設項目,以項目聚人才,在創新發展實踐中發現人才、培育人才、鍛煉人才、成就人才、用好人才,有效促進創新鏈產業鏈與人才鏈的對接融合。